带你认识不一样的三国 ID:shuosanguo 姜维究竟是不是蜀汉的间谍?说到姜维,我们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蜀国的大将军,同时也是诸葛亮意志的继承者这些关键语。通过《三国演义》的描写,我们的印象中姜维是一名能文能武的将军。在投降蜀汉之后,对曹魏造成了非常巨大的危胁。 但为何这样一位名将,在曹魏阵营中却始终默默无闻?为什么在加入蜀汉阵营之后立即就飞黄腾达?今天我们就来简单地看一下: 姜维是如何在曹魏仕官的? 《三国志姜维传》是这样描写的: “以父冏昔为郡功曹,值羌、戎叛乱,身卫郡将,没于战场,赐维官中郎,参本郡军事。” 嗯,因为他父亲在战场中殉职,所以为了表彰他父亲的功绩,作为儿子的姜维获得了参军的职位,就是一位官二代,嗯……更严格地说是吏二代。 姜维在曹魏受重用吗?答案自然是否定的。 而在诸葛亮首次北伐之时,姜维遭到了这样的待遇: “建兴六年,丞相诸葛亮军向祁山,时天水太守适出案行。维及功曹梁绪、主簿尹赏、主记梁虔等从行。太守闻蜀军垂至而诸县响应,疑维等皆有异心,于是夜亡保上邽。维等觉太守去,追迟,至城门,城门已闭,不纳。维等相率还冀,冀亦不入维。” 简单地说,姜维在第一时间就被抛弃了……不但是太守马遵不信任,连回到冀县后也被认为是二五仔。 可见,姜维在曹魏基本就是一可有可无的小吏,一无背景,二无战功,基本属于官场中被随时抛弃的弃子而已。 那当时姜维是否真的有异心呢?我们来看一下: “维等乃俱诣诸葛亮。会马谡败于街亭。亮拔将西县千余家及维等还,故维遂与母相失。亮辟维为仓曹掾,加奉义将军,封当阳亭侯,时年二十七。” 在被迫的情况下,姜维带着被太守马遵抛弃的同事们投奔了诸葛亮。但有一点让我们有所怀疑: 为何姜维投降后没多久,就被任职了非常重要的主管粮仓的官职,并加封亭侯。要知道关羽将军也无非是一个亭侯罢了。而姜维作为一名在曹魏并无战绩,也无权力的参军为何会如此受到重用?何况历史的记载中姜维是“被迫”投降的。 我们来看看随姜维一同投降的几人,梁绪后官至大鸿胪(主管各诸侯及少数民族),尹赏则官至执金吾(主管禁兵保卫京城),梁虔官至大长秋(皇后官属负责人)。 四个在曹魏担任几乎被忽略不计的小吏,投降蜀汉后却立即当官当得风声水起! 难道蜀汉真的人才凋零? 先不说历史上是如何对待降将的各种典故。将降将安排在”大将军,执金吾“这样的关键职位上本就是非常危险的。 何况诸葛亮自己也说了: “姜伯约忠勤时事,思虑精密,考其所有,永南、季常诸人不如也。其人,凉州上士也。” 正所谓“永南、季常诸人不如也”,如果不为我所用,那才是真正的巨大危胁。但诸葛亮还给他一份大礼: “须先教中虎步兵五六千人。姜伯约甚敏于军事,既有胆义,深解兵意。” 要知道当时整个蜀汉的军力也不到10万,而在北伐前线的部队也不过2-3万,将一支前线部队的20%交由一名刚投降的“无名小将”,这实在是说不通的。 在三国时期,不同阵营之间将领的通信还是比较普遍的。自认有才能的姜维与诸葛亮有所联系也是十分正常的行为。在曹魏不受重用再加上诸葛亮许以的高额回报,姜维和他的小伙伴们或许在很早之前就已经是诸葛亮埋伏在凉州的一条线,或许正是这条线,才使得首次北伐中出现了“蜀军垂至而诸县响应”的场面。 所以,小编斗胆猜想,姜维与他的小伙伴们并非“被迫投降”,他们与诸葛亮有着一份“间谍协议”。而在首次北伐时期,姜维众人的表现引起了曹魏方面的警觉,马遵在获得线报之后半夜逃亡,抛弃这些二五仔的行为也就可以理解了。 所以,胆大的姜维或许真的上演了一出“无间道”!只是最后并未成功助蜀汉拿下凉州罢了。 误解千年的姜维:扭转乾坤之奇谋,却落误国之骂名 他是为三国鼎立而“献身”的间谍,本可与诸葛亮齐名,却死在了哥哥刀下 庞统不是真心投奔刘备?反是东吴安插在其身边的间谍? 说三国带你认识不一样的三国商务合作 : 喜欢请点赞Randis码字为生感谢打赏 |